昔日名震一时的“减肥茶大王”碧生源,也走到了危急关头。日前,碧生源发布盈利预警公告,公告称,预计集团2021年净亏损将达到1.2亿元至1.3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预计5000万元至7000万元,收入将较2020年的12.9亿元减少约15%。 碧生源这一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其主打产品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的广告一度霸屏各大电视台,而碧生源也凭茶卖出45亿元,而如今这一巨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常年亏损,多次变卖资产 2010年,碧生源登陆港股,号称“减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高达52亿港元。 据当年碧生源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07年至2010年间,碧生源的广告费一度占据年度销售总额的30%,而2009年碧生源的原材料成本占比仅为3.1%。2010年,碧生源营业额达到8.74亿元,毛利率高达89.42%。 不过上市第二年,碧生源就陷入亏损。数据显示,2011年,碧生源亏损额为4087.6万元,上市后的10年里,有5年的时间都处在亏损状态。碧生源预计公司2021年净亏损将达到1.2亿元至1.3亿元,比之前2021年10月披露的净亏损可能介于5000万元至7000万元相比,亏损程度“预警”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茶能不能帮助“掉秤”不知道,但净利润恐怕不能再瘦了。 曾经的公司“顶梁柱”级单品碧生源常润茶、常菁茶已经风光不再,两款核心产品在2020年全年贡献了3.91亿元,还不到2010年8.7亿元的一半。2021年上半年,碧生源的其他产品收入有1亿元,收入占比也由2020年同期的7.3%上升至14.9%。 除了面对业绩压力,近几年,碧生源还在变卖资产。2021年12月底,碧生源对外公告称,将以5600万元的价格,出售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几处房屋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出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作公司主业发展和营运资金需要。并且这已经不是公司第一次出售房产,在2018年,碧生源就披露,将位于北京西四环的碧生源总部大楼作价5.55亿元出售。 问题不断,产品滤镜被打破 为什么消费者不再买单了?碧生源被曝产品质量问题,令消费者却步。 “我记得之前碧生源的减肥茶非常火,我买来喝,结果一喝就猛拉肚子,这样太损耗身体了,而我觉得没有很好的减肥效果。”消费者刘女士告诉记者。 实际上,碧生源减肥茶“一喝就拉肚子”的问题,有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这一减肥方式,后来被多位医生科普并不健康。 碧生源品牌母公司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也曾因涉及“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碧生源因为广告宣传多次被判违规,据统计,碧生源在公司上市前的2007年至2009年三年内,曾有23次因广告违规被“点名”;仅在广东,碧生源就接到了19份监管部门的公开警告。其产品广告还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保健功效等原因,上过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榜”。 替代品丛生,突围方向在何处 当然,碧生源的产品本身也产生了颇多安全问题。碧生源2020年7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包括碧生源、汤臣倍健(27.020, 0.65, 2.46%)等10款中外轻食代餐粉进行品牌抽检时发现,碧生源常菁茶霉菌和酵母超出标准值近8倍。2021年12月,北京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6.470, -0.02, -0.31%)、保健食品、肉制品、调味品、水产品等多类食品,共计检出18批不合格食品,碧生源牌常菁茶也名列其中。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发现,1批次碧生源牌常菁茶霉菌和酵母项目超标6.8倍。 随着消费者理念的不断变化,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减肥茶”替代品,换句话说碧生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环境。各种“代餐粉”“代餐棒”“酵素饮”等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被分散。其实碧生源并没有“坐以待毙”,碧生源也曾尝试将市场转向更为广阔的普通茶饮料,相继推出过红糖姜茶、玫瑰红茶、胎菊绿茶、菊花枸杞等多款袋泡茶产品,可均未在市场上产生大的反响。2020年研发费用9380万元是近十年最高,比2019年的4736万元几乎高了一倍。公司产品在向多元化的方向探索,近些年已经在电商平台上推出了酵素果冻、膳食纤维粉等新品。但是从效果和业绩上来看,碧生源还是需要在激烈的竞争里面再加一把劲。 碧生源的突围方向究竟在哪里?碧生源还要多久才能拿出下一个或更多核心、爆款单品?前路仍充满不确定性。 文/申潇轶 编辑/李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