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在巴中通江县兴隆镇,智能化育苗中心内的茶苗正在茁壮成长。“过去当地种茶主要从外地采购茶苗,运输成本高。随着智能化育苗中心的建成投用,当地茶农再也不用愁茶苗了。”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鹤介绍。 张鹤此前长期在农业领域任职,是内江选派对口帮扶通江的25名专业技术人才之一。他提到的育苗中心,位于通江县的现代山地高效茶旅融合产业园内,成为内江与巴中通江“两江呼应”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去年5月以来,内江市对口帮扶巴中通江县,精准对接茶产业,在重峦叠嶂间崛起一座现代化的高山茶园,为通江县特色农业打造了示范,助力通江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示范引领 提升茶产业规范化水平 “在内江帮扶通江的重点项目中,茶叶发展被列为首要项目。”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刘长平介绍,内江2021年总体规模2000万元的帮扶资金中,投入到茶产业的就有1000万元,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是一笔很有力的支持。 为何选择茶叶作为帮扶的切入点?作为内江市对口帮扶通江县工作队队长。刘长平介绍,通江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茶产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也进一步提高了当地茶叶的品质。 另一方面,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短板也亟待破解。“不少中小茶园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不足,效益也不佳。”张鹤介绍,由于缺乏成熟的管护技术,技术水平和产业管理水平存在欠缺,通江不少茶园处于荒废状态。 帮扶当地茶产业破局,内江选择打造示范性标杆项目,带动整体茶产业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母本园、苗圃园、品比园、智能化育苗中心……这是内江帮扶通江建设现代山地高效茶旅融合产业园的一系列现代化项目,对当地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进行提档升级。 “以智能化育苗中心为例,通过水培诱导、营养土壮苗、温室培育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手段,可以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苗成活率。”张鹤介绍,相比传统育苗方法,这一中心可帮助节省2个月以上的育苗时间,帮助减少育苗的时间成本。 此外,在通江的茶农中还普遍存在忽视夏秋茶开发的现象。夏秋茶利润低,当地茶农往往将夏秋茶直接作为肥料,利用程度比较低。 来自内江的技术和经验有望改善这一现状。刘长平介绍,内江帮扶队正在对接内江威远县的茶叶加工企业复立茶业有限公司前来通江考察。“当地夏秋茶初加工后可成为企业的原料,借助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带动当地的夏秋茶开发,帮助当地茶农四季都能有钱赚。” 茶旅融合 项目升级留住更多游客 不只是在种植和加工上下功夫,现代山地高效茶旅融合产业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茶旅融合”。在兴隆镇,当地围绕“三李故居”的所在地打造了相关景点,带来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游客基础。 “三李”是指清代进士李蕃及其子李钟壁、李钟峨,三人著作合编成《雪鸿堂文集》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时称通江“三李”。 “预计二月底到三月初期间,我们打造的花海就要开放迎客了!”通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孙诗建介绍。他此前是内江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市场开发营销部部长。 以茶旅融合为主题,内江为当地提供了专业的文旅产业规划服务,并将在当地推动建设水上演艺中心、原韵巴山民宿、儿童游乐中心等文旅项目。“这是文旅产业从农家乐的简单形态向融合形态发展的标志。”孙诗建介绍,以前的项目往往是单一的体验项目,吃住游玩等分散,不利于游客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在内江的帮扶下,连接这些文旅项目的山地旅游环线已经初步建成,为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重要通道。 产业的新面貌,也让当地人更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回乡创业者、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薛宇挖掘到了产业的商机。“我们打造了农家乐配套的一些产业,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巴蜀文化风情园等项目,预计今年五一前可以完工。”薛宇说。 一系列的文旅项目建成后,通江还将通过举办“翰林紫园花海”“原韵巴山灯光节”“巴蜀农民歌汇”等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巴蜀文化特色的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通过物权流转租用、资产投资收益、劳动就业务工,带动当地村集体及农户增收致富。 (图片素材来自内江市对口帮扶通江县工作队) 编辑/李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