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荆门漳河新区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 在荆门市漳河镇迎接村茶场,一丛丛茶树生机盎然。数十名采茶工人分散在一排排茶垄中,穿梭于茶树之间,动作麻利地将鲜嫩的茶芽摘下放入篓中,呈现出一派早春采茶忙的景象。 2007年,迎接村成立漳河绿玉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病虫防治、生态种植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茶叶种植品质。漳河新区持续开展漳河水库治理和保护,实现了漳河流域没有一个工业企业排污口。 漳河库区茶叶生产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一度存在规模较小、管理粗放、质量一般等问题,种茶收益不高。 漳河绿玉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高凡:“茶树是坚决不能打农药的,一滴农药都不能打的。一个是保护我们漳河母亲河,像防虫害这一块的话我们都是生物防治,一个是茶园安装杀虫灯、黄板纸,再就是施有机肥。 多年来,漳河库区坚守绿色门槛、守住生态红线,用生态环境提升发展优势,让群众端上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目前仅绿玉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辐射带动、务工以及新鲜茶叶收购等形式,辐射带动漳河库区22个村数百位居民增收。 采茶工人王奶奶:“一上午可以采三四斤茶叶,一斤是14块钱。” 目前,荆门漳河新区实现精品茶叶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量45吨,创建了观音茶和迎接茶两大品牌。重点茶叶生产主体7家,生产线8条,年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实现茶农年均增收每户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