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印花陶、到南宋的龙泉窑太平有象盖罐,再到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小杯、铜锣洗,作为高级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的郑汉彬在近30年,收藏了近700件藏品。近日,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的深圳茶博园引入了这批藏品。 据悉,凭借数量庞大的藏品,郑汉彬打算打造一个私人博物馆,让更多人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凝聚着古老文化的艺术品。与此同时,深圳茶博园也将引入更多私人博物馆项目,打造深圳首个博物馆群。 因喜爱古瓷入门收藏,走上职业坚定道路 郑汉彬回忆,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老物件,他经常拿起把玩便爱不释手,这让他对这些看似陈旧却具有历史沉淀的物件产生了兴趣。1987年,郑汉彬从汕头来到深圳打拼,凭借做铜门的手艺,他在建材行业闯出了名堂,几年内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储备。几年后,出于对古陶瓷艺术品的爱好,他开始和这个行当打起了交道。 在历经了康熙、雍正两朝后,清代的制瓷业也被推向了更高的一个新阶段。郑汉彬收藏的第一件瓷器,就是清代雍正时期的镗锣洗。“个东西做出来就是为了赏赐有功之臣。”彼时,郑汉彬花费了近两万元才购入此物,因其形如镗锣,故名“镗锣洗”。这件藏品胎质坚硬细腻,胎体厚薄均匀,洗造型端庄大气,釉色肥美,置于案首,赏心悦目。 为了在收藏道路上走得远,郑汉彬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有扎实的品鉴知识和独到的眼光。2014年,他开起了古玩店,“开店的初衷也是想多结识业内的朋友,大家多交流,提高陶瓷收藏的专业技能。”后来,郑汉彬又去了北京、景德镇等地学习陶瓷鉴定知识,师从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研究专家刘志成,于2017年考取由全国专业人才储备工作委员会颁发的高级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陶瓷类)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证书,走上了职业鉴定师的道路。 提供研学氛围,打造首个私人博物馆群 走进郑汉彬的收藏店,仿佛进入一个小型博物馆——秦砖、汉代青瓷(缥瓷)、清代康熙龙纹釉里红瓶、明代宣德青花孔雀牡丹瓶、元代素青花梅瓶……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在这里都能找到。 ”在经历了长期的收藏和鉴赏道路后,郑汉彬直言,陶瓷收藏文化博大精深,建议新入门的藏友,应当抱着学习的心态,多问、多看、多听、多摸、少买,“不要一看到喜欢的藏品就下手,更不要想着靠买陶瓷赚大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陶瓷,郑汉彬还通过公益直播的形式,向网友传授鉴赏方法,“在陶瓷收藏道路上要多些耐心,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具备扎实的品鉴知识之后,再集中有限的资金买精品。” 2020年,深圳市财政局联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其中提出,2020年 7月1日起,深圳将提高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标准,在原《深圳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的基础上,将运行补贴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并新增运行评估和定级补贴。而深圳茶博园目前已引进古家具、古瓷、茶三类藏品馆,下一步将帮助各位收藏人士申请非国有博物馆,打造深圳首个私人博物馆群。“希望为市民提供研学的氛围,起到推动研学教育的作用,让更多好的东西能被市民所了解和掌握。”此外,深圳茶博园项目负责人章月娥表示,从文化艺术的经济效益来讲,不少老艺术家将大半辈子的心血投身在收藏上,也希望博物馆群的落成能够一定程度提升他们的收入,促进藏品的流通。 采写:南都记者颜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