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网 首页 香讯快报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回复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复制链接

“85后”海南小伙收藏300余件日军侵琼史料

102394 0 2022-4-25 11:17 发布者: 李洋 海南日报

初见张鸿,他比想象中要年轻得多,眼前这位“85后”海南小伙,已是一名“资深”收藏家。最近7年,他尤其专注于日军侵琼史料的搜集和收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屈辱的历史同样需要被人们知晓和铭记。2022年4月23日,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里,翻动被岁月浸染的泛黄史料,循着那段离我们远去的时光,赓续对真相和真理的追寻。

  初见张鸿,他比想象中要年轻得多,眼前这位“85后”海南小伙,已是一名“资深”收藏家。最近7年,他尤其专注于日军侵琼史料的搜集和收藏。

  A

  偶然走上史料收藏之路

  小学四年级开始的“集邮”是张鸿的收藏启蒙,“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承载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历史风貌,或者是特殊的纪念,总是让年幼的他痴迷不已,这也成了他开启收藏之门的一把钥匙。

张鸿收藏的民国《海南岛之现状》一书。 陈耿 摄

张鸿收藏的民国《海南岛之现状》一书。 陈耿 摄

  后来,张鸿与古币、瓷器、玉石等“老物件”打起了交道,如今经营着一家古玩铺子。“每一件古物都会说话”,在他看来,收藏、把玩、鉴赏的过程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

  在“格物”之外,张鸿也好“读史”,一次机缘巧合,他走上了史料收藏这条路。

  2015年,一次逛古玩旧货地摊之际,张鸿偶然发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明信片,上面绘制的是海南本土风光,而发行机构却是日本陆军恤兵部。

  “明信片背后的书写内容,是一位日本士兵寄往家中的书信文字。”当时的张鸿有些疑惑,回去后查阅资料和书籍才知道这是日军侵琼期间发行的军用明信片。在张鸿的童年记忆里,祖父一辈的老人每每讲述起这段历史,在他的心底埋下了种子。

  从那张明信片之后,张鸿便开始关注并收集日军侵琼这部分历史的相关史料和书籍,随着深入了解,张鸿发现这些史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十分重大,但在收藏圈中鲜少有人关注这类藏品,网络上的信息也是零零星星。

  作为海南为数不多热爱收藏的“85后”,张鸿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分散在全国各地及海外有关日军侵琼的史料及书籍收集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这是件有意义的事。

  勿忘国耻 以史为鉴

  一本厚实的相册被一张张泛黄的明信片塞得满满当当,翻阅间,椰树、钟楼、渡口、黎苗文化风俗等具有海南特色的景象出现在眼前。这些都是张鸿近年来陆续收集的日本侵琼期间的军用明信片,共有200余张。

日军侵琼史料是张鸿最近7年专注的主要藏品。 陈耿 摄

日军侵琼史料是张鸿最近7年专注的主要藏品。 陈耿 摄

  这些带着海南烙印的明信片,不仅有日军随军画家笔下的海南风貌,也有随军摄影师镜头下的琼岛一隅,无不见证着那段血雨腥风、不容忘却的屈辱历史。美丽风光的展示,也是意图吸引更多的日本移民来琼,实现日本的领土野心。

  “收集到这个数量的军用明信片,可费了不少劲。”张鸿笑着说。史料收藏并非易事,许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下定决心收藏后,张鸿便开始寻找各种人脉。

  由于从小集邮,张鸿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爱好玩老书籍、老照片和老票证的“藏友”,他们常会帮忙留意和联系。不少当年的相关书籍和书信,都是“藏友”们帮张鸿从海外购来。除此之外,张鸿也常去此类小型拍卖会,有时也到旧书网碰碰运气。

  谈起认为“最珍贵”的藏品,张鸿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份1949年12月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整理的《日人开发海南岛事业概况表》,如今纸张泛黄,甚至有些破损。记者翻阅时发现,此表皆为手抄,内容是日本侵琼期间在海南开设的工厂概况,包括名称、地址、资本额、设备状况、职工人数、产品种类等信息。

  “这是日本当时对海南进行殖民统治时,进行经济掠夺的有力证据。”张鸿告诉记者,由于手抄孤品难得一遇,且研究价值高,当时对方开价较高,自己只得将珍爱多年的古玩卖掉,方才买下了这份藏品。

  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历史文物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稀有的史料藏品更是有市无价。”这些年,张鸿在史料收藏上掷下“千金”。

张鸿收藏的部分文献。 王迎春 摄

张鸿收藏的部分文献。 王迎春 摄

  明信片、报刊、写真、图册、私人书信等,在张鸿现有的300余件相关史料藏品中,明信片和画报这类图片资料居多,例如《支那事变画报》《画报跃进之日本》等,看到这些照片,张鸿的心情很沉重,同时他也明白,保留这些资料,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

  “除了公开发行的画报,还有一些特供军官级别的战争纪念册,这些都是从军记者所拍摄的,背后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张鸿看来,照片是最直观的史料,是有鲜活生命的,记录着当年日军侵琼的罪行,“有些私人照片背后还写有文字,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细节。”

  闲暇时,张鸿会拿出这些史料细细琢磨研究。“读史可以明智,我读的这些史料,是真真切切的历史。”张鸿带着对历史的好奇心,探寻其中的文化内容和历史价值,除了自己查阅资料以外,有时还会托在日本留学的朋友翻译书信、书籍等内容,“其中有一封信还提及了登陆场景,十分珍贵。”张鸿说道。

  这个过程对于张鸿而言,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就像把一片片拼图拼凑起来,还原历史的全貌。”张鸿告诉记者,照片是定格的画面、流动的历史,在许多明信片、画报、画册中,都能了解当时海南的风景建筑、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内容。有时根据一些老照片的位置或是老地名,张鸿还会实地去探访,“几十年间,许多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书籍的内容则更为丰厚。《海南岛记》这本书对海南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详尽透彻的记述,另一本于1939年出版的《改造·海南岛特辑》,也和这一年日军大举侵琼息息相关。

  C

  让史料“活起来”

  让史料这类文物“活起来”,是张鸿最想做的事。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回忆、一段历史。”点进抖音号“琼玩派”,里面大多是张鸿以日军侵琼史料图片制作的短视频,这里也是他分享、科普和交流相关历史的舞台。

  张鸿的这些藏品,让同样关注那段历史的人也深受触动,“不少人私信我,说很多历史场景打小听闻长辈讲起,如今在我这里见到了。”这让张鸿更加坚定,史料收藏不应是私藏独赏,应该让它们带着鲜活的历史,走进大众的视野。

张鸿在整理收藏的文献。 王迎春 摄

张鸿在整理收藏的文献。 王迎春 摄

  “我发现许多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都知之甚少,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会被磨灭。”张鸿希望自己的收藏未来能够成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两年,也陆续有关注海南历史的人慕“料”而来,与张鸿一起交流和分享。“前不久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有研究人员找到我,探讨如何利用这些私人藏品,开办向公众开放的史料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这与张鸿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今的张鸿,仍在坚持收集日军侵琼及海南民国时期的相关史料,并着手将现有的藏品分类归档。谈到未来的心愿,张鸿希望能够联合政府部门和民间藏家手里的史料,做相关历史的展览,或是出版书刊画册,用更加生动鲜活、传播度更广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站长微信
QQ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