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竹溪县龙王垭茶场风景如画。(通讯员 郭军 供图) 茶园87.9万亩,但近八成属老旧茶园,树龄长、管理不善; 茶企300余家,只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有“中国第一文化名茶”之称,却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外部市场开拓不够。 “整体上看,十堰茶叶产业发展迅猛,但存在大而散的弊端,急需整合、升级。”7月9日,“武当山茶”论坛在十堰举行,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推进老旧茶园改造、龙头企业招引和“武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助推产业集约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智能化改造,提升亩产质效 “东二区干旱,西五区待采,北三区正常……”7月8日,竹溪县汇湾镇土地梁村智慧茶园的数据大屏上,信息不停滚动,精准显示茶园实时状况。 竹溪茶园面积达3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19万亩。全县310个村中,290个村种茶,茶园面积过千亩的茶叶专业村120个。 土地梁村有茶园1.2万亩,部分茶园品种老化、低产低效。去年,汇湾镇以该村为试点,建设全县第一个智慧生态茶园。 “铺设2万余米灌溉管网,架设2500米运输轨道、配备10台单轨运输机,安装300余盏灭蚊灯等基础设施,确保茶叶生长环境绿色生态。同时,安装全景可视化智能系统,24小时观察、记录茶叶生长情况,土壤和气象监测设备自动采集环境数据,实时回传平台系统,实现茶园管理的智慧化。”汇湾镇党委书记彭君介绍,管理人员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就能监测、调控茶叶长势,并预测采摘、虫情状况,及时启动土壤及水肥管理。智慧茶园平台还有回溯系统,全程追踪茶叶生产各环节,让消费者更放心。 据测,土地梁村的茶园改造后,亩均产值将从原来的1000元左右增至5000元,提升4倍。 “发展茶产业,茶园是基础、底牌和底气。”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现有87.9万亩茶园中,近八成为茶籽直播茶园、本地群体种茶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建园标准较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部分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起的茶园,树龄长、管理不善,还有近20万亩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亟待改造。 茶园管理技术水平和标准的参差不齐,导致土壤板结、树冠结构脱档、茶树高度不一。2021年,十堰茶园平均单产仅每亩34公斤,而全省平均值为每亩76公斤。 目前,十堰计划每年改造茶园10万亩,重点包括改园、改土、改树、改管理,实现采摘机械化、管理精细化,提升亩均效益。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增机械化茶园3万亩,降低管理成本60%以上。 引进龙头企业,“鲶鱼效应”激活市场 下麻安高速,出竹山收费站,抬眼就能看见一片建筑正拔地而起。这是竹茶产业园。 产业园是竹山县与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重点招商项目,占地38.5亩,包括茶叶生产车间、综合楼、接待中心等,投资约1亿元。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完工,进入装修阶段,计划9月投产。 萧氏集团总部位于宜昌,拥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列中国茶叶行业十强,产业链条覆盖茶叶种、产、加、销、旅、研以及周边配套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竹山有茶园近30万亩,茶叶品质出色且产量稳定,但缺少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外部市场开发不够。 “竹山茶好,萧氏集团有技术和销售渠道,双方一拍即合。”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副主任王兴明介绍,竹茶产业园使用萧氏集团研发的茶叶智能化洁净生产线,茶芽经漂洗和柔性喷淋清洗,自动进入杀青、揉捻、干燥、提香等环节,“竹山制茶工艺将一步迈入‘无人工厂’时代。” 以萧氏集团为龙头,竹山将整合全县茶叶产业资源,成立产业联盟,围绕茶园建设、产品研发、深加工等方面做文章,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王兴明介绍,首批已有40家茶企加入联盟。 “过去单打独斗、内卷严重,现在大家抱团发展,一起努力让竹山茶走出去。”一位竹山茶企负责人说。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300余家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仅1家,省级龙头企业仅12家,龙头企业规模和影响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领头雁’型企业的缺乏,使产业内部各自为阵,大市场意识不强,同质竞争普遍。” 目前,竹溪、房县、丹江口等县市区都在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加入,丰富产品类型、延长产业链条,还能产生‘鲶鱼效应’,为十堰茶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公用品牌,破解“三难” “销得更快、走得更远。”谈起使用“武当山茶”商标带来的变化,国营竹溪综合农场场长刘满东竖起大拇指。 这家农场有可采茶园3000亩,以前使用自有品牌“习武剑茶”,市场局限于省内甚至市内。“牌子不响,只能靠门店销售、朋友介绍。”刘满东说,去年,农场茶叶销售收入只有167万元。 今年1月,76家十堰茶企或授权使用“武当山茶”商标,国营竹溪综合农场名列其中。 变化随之而来。“以前,一季春茶管全年,夏天不组织生产。自从用了‘武当山茶’商标,茶叶没库存,夏茶做多少卖多少。”刘满东介绍,今年上半年,农场茶叶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全年预计达300万元。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于去年联合竹溪龙王垭、竹山圣水、星梦、房县圣臻、张湾老母荒、郧阳诚者、丹江口圣和、武当山八仙观等一线茶企,制定“武当山茶”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办法、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市授权备案使用“武当山茶”商标企业115家。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武当山茶”品牌价值33.59亿元,居我省前列。 7月9日,“武当山茶”论坛现场陈列区里,龙王垭、圣水等公司的茶叶外包装上,醒目标注“武当山茶”字样。“目前是双品牌运行模式,也就是‘武当山茶+企业商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正在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强对原料、半成品、成品抽检,实施“一物一码”,统一标识、标准、质量,统一对外宣传。 十堰市老母荒茶叶合作社理事长余盛林表示,十堰茶叶产业发展存在“三难”。采茶难:采茶是季节性劳动,缺乏稳定劳动力;炒茶难:标准不一,工艺停滞;卖茶难:同行之间互相挤压。他认为,建设区域公用品牌是破解“三难”的有力途径。制订行业标准,鼓励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由龙头企业负责,对品牌实施严格管控,质量达标的企业方能入围,不达标的坚决淘汰。“抓产品质量,提升品牌附加值,打开销路。效益上去了,采茶、制茶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郭军 向继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