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网 首页 学习沉香 香道文化 查看内容
回复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复制链接

“合”以为香?|是“黍”和“甘”的组合

152233 0 2022-8-11 10:05 发布者: 李洋 观复博物馆

中式香品氤氲芬芳,其中有一类可佩戴的芳香妙物——香牌,在宋代十分流行。和香囊类似,香牌不用烧薰便会散发香气,常作为服装饰品或家中挂饰。有些是直接用香木雕刻而成;有些则是依照香方用多种香料调制而成;

什么是香?《说文解字》里写,香字原作▽

香,从黍从甘。是“黍”和“甘”的组合。

“黍”是谷物,而“甘”表示甘甜滋味。“香”的原意即谷物粮食成熟后的芳香气味。

对香,人类有种出于本能的愉悦与欣赏。

作为世界上较早用香的国家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香文化便开始发酵了。

“清晨开卷坐幽窗,深注炉烟一缕香”,古人的一天,在暗香浮动中开启。

“锦帐添香睡,金炉换夕薰”,古人的一天,也伴着帐中清香结束。

▲南宋 李嵩(传)《焚香拨阮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海上贸易较为繁荣的时期,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往扬州、宁波、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的货物中——香料,是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穿梭不歇的商船将南亚、欧洲出产的香料运抵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

同时,也将中国盛产的香料销往南亚与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因此有了“香料之路”的说法。

香料贸易的繁盛,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香文化的繁荣。

文人雅士或佩戴香物,或以香熏衣,或品香抚琴,或燃香宴饮,或伴香捧读……

香品一度成为评断文人生活品位的参照,乃至自我修养的体现。

▲南宋 佚名 《竹涧焚香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生活用香种类繁多,以香的外形特征来看:香囊、香枕、香丸、香粉、线香、塔香、香篆、香膏…数不胜数。

以香气的种类来看:浓郁的沉香、檀香,冷冽的药香,甘甜清新的拟花香以及各类合香……选择颇多。

合香,即依照香方以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香品。合香的形状各异,有丸状、饼状、锥状、线状等等。

古籍《陈氏香谱》、《香乘》、《千金翼方》、《千金月令》、《肘后备急方》中,均记载了大量香方。

江南李主帐中香、 南阳公主熏衣香、韩魏公浓梅香…等都是颇为经典的合香。

▲南阳公主熏衣香香方;左《香乘》,右《陈氏香谱》;

中式香品氤氲芬芳,其中有一类可佩戴的芳香妙物——香牌,在宋代十分流行。

和香囊类似,香牌不用烧薰便会散发香气,常作为服装饰品或家中挂饰。

有些是直接用香木雕刻而成;有些则是依照香方用多种香料调制成合香放入模具拓形而成;

宋徽宗时,先是宫中兴起了佩香时尚。

具体方法是将珍贵香料截成小饼状,然后穿孔,用丝绳挂在身上。

“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挱以相示。”

后来这种佩香潮流由宫廷传播到民间,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

佩一块香牌或一件香囊,清新氛围的同时润饰自身的形象,是古代较为常见的用香习惯。

明朝制香、用香方法多延续自宋代。但制作更为精细,香品的形式也更为丰富。

《香乘》汇集了香史、香料、香具、香方、香文、香典和香异等内容,编写历时20多年,是古代香史极为重要的一部香学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大凡香中名品、典故、史实及修合、鉴赏诸法,无不旁征博引,一一载其始末。”此香牌以《香乘·猎香新谱》中“内府香衣香牌”香方配比为基础配伍调合:

檀香、沉香、排香、倭香(艾草)、苓香、丁香、木香、官桂、桂花、玫瑰、片脑、苏合油、甘松等天然香材。合,以为香。▲《香乘》明·周嘉胄编纂 明崇祯十四年刊本

檀香或称白檀,素有“香料之王”的美誉,香味醇和,历久弥香。

沉香,香气入脾。宋代周邦彦有诗“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排香,由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干燥而成。被视为与藿香是同一种药材,味淡性温。香气淡雅甘甜。

艾草,香气浓烈,令人神清气爽。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微信扫一扫手机浏览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