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网 首页 香讯快报 茶香资讯 查看内容
回复1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复制链接

“茶二代”当家:古老茶村飘来“新茶香”

102516 1 2022-8-12 11:28 发布者: 李洋 杭州日报

在一片茶园的对面,就是陆洲东家的炒茶棚。虽已到了晚上,但这里仍然人声鼎沸,热火朝天。手拿一根小木棍,素衣长裤仙风道骨,端坐在茶席前,陆洲东手握杯子眯着眼,盯着炒锅前满脸挂汗的徒儿们。

茶二代

这些80后、90后、00后,从小生活在西湖茶村,西湖龙井茶伴随他们成长,很多有着高学历和海归经历,充满个性,自在洒脱。

“茶二代”当家:古老茶村飘来“新茶香”

他们也很吃得起苦,肩负家乡发展的责任,努力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承西湖龙井茶的重担,希望通过新一代的方式,用“金叶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夏夜的龙井山,静谧清凉,雾在群山之间聚拢,又慢慢散开,仙气缭绕。

“茶二代”当家:古老茶村飘来“新茶香”

在一片茶园的对面,就是陆洲东家的炒茶棚。虽已到了晚上,但这里仍然人声鼎沸,热火朝天。手拿一根小木棍,素衣长裤仙风道骨,端坐在茶席前,陆洲东手握杯子眯着眼,盯着炒锅前满脸挂汗的徒儿们。突然,他站起身来走到了翁博的身后,用小木棍用力点点他的背,反复强调“做茶,人要正”。被木棍点到,翁博手紧张地一抖,立马把姿势调整了过来。

“茶二代”当家:古老茶村飘来“新茶香”

翁家山的翁博,今年第一次参加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被分到龙井山头炒茶大师陆洲东家里学炒茶。相比其他学员,坐在1号锅前的他,总是不声不响,老师说什么,他点头照做。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收做了陆大师的正式徒弟。

一时间,消息在茶村各个山头奔走相告,许多人还特地跑到龙井山头,来看一看这新收的徒儿有什么过人之处。

“茶二代”当家:古老茶村飘来“新茶香”

看着别人一脸好奇,陆大师眉头一皱一脸高深。“能吃苦,够倔,这个小孩有点东西。我这辈子就打算收10个,他是第6个。”看着眼前围坐在炒茶锅面前齐齐奋斗的年轻人,陆洲东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在生产大队时的情景。“你看,炒茶,就是要斗出来的。”

因为一场场炒茶集训,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开启了一条 “复兴之路”。今年西湖景区推出有史以来年轻人参与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培训,共计参训学员215人。这两天,龙井村还向全体村民推出了茶艺培训班,鼓励年轻人炒茶品茶两不误,做到“家家都有茶艺师”。

“茶二代”当家:古老茶村飘来“新茶香”

大师出山,年轻人摩拳擦掌、热情高涨,新老传承共同谱写出了一曲古老茶村的“致富经”。

古老茶村风云起 苦夏勤学,与火较量

你知道,当水泡中的水被烫到沸腾,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个苦头,这次来参加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的年轻人,都尝到了。

说起翁博第一天炒茶回来手上的大水泡,翁博爸爸至今心有余悸。“我这辈子都没看到那么大的水泡,大半个手掌都是,连在一起,里面是鼓出来的脓水,心疼死了。”

出生在翁家山,翁博从小与茶叶有着不解之缘。在茶地里跑着长大,他喜欢茶,喜欢品茶,但唯独没有常心学炒茶。

“他和其他男孩子一样的,玩心重,我炒茶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转转,刷刷手机,‘麻油屁股’坐不住,总是学不好。”

让翁博爸爸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炒茶集训,让儿子几乎对炒茶着了魔。“他每天都炒到半夜才回来,满手是伤还在坚持。”

水泡刚挑掉的时候,就是炒茶最难熬的时候。新皮肉还未长成,破口处与高温炒锅相触碰,就如同在烈火上炙烤,是钻心的疼。

如今,翁博的手上仍可以看到大水泡的痕迹。吃得苦中苦,换来的是一场意外的收获——陆洲东收他作为正式弟子。“以前在家里学总是感觉没有气氛,现在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报名,我就想着来试试看。没想到这一来,就多了一位炒茶大师当师傅。”

为学如登万仞山,欲临胜景莫畏难。摊放、杀青、回潮、辉锅……炒茶是一场与火的较量,磨炼之下,不断激发起了茶村年轻人的斗志与激情。就如陆洲东所说,炒茶要靠斗,你追我赶,有了气氛,就有不断比拼学习的动力。

“好几个都是小‘毒头’,手那副样子了还是练,晚上十一点回去,早上五点多就来了。”

陆洲东嘴上说的“毒头”,茅家埠的孙妍算是一个。她平时住在丁桥,开车到龙井村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但她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的一个,四点半从家里出发,五点半就已经坐在了师傅跟前。

“这门技术不是想学就能学的,何况是能跟着大师学。同样的茶,手工做出来价格可以翻好几倍,有一门技艺那太重要了。”孙妍的一双手,如今半只手掌都是水泡破掉以后长出的新皮,红色、黑色、白色……层层皮肉颜色深深浅浅,新老疤痕一圈圈在手掌中重叠,触目惊心。炒茶用的是手劲道,往往一天练习下来,她的手肘都会沉得抬不起来。

翻开孙妍的闹钟记录,最早一个是凌晨4:30,每天出发去练习,她从没有片刻犹豫。炒茶是门苦活,但80后的她还是坚持着那份属于自己的仪式感。每天总是挑选好喜欢的衣服,梳一个漂亮的马尾辫,打扮一番再出门。她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有一些精气神。就像她在朋友圈写的:“滚烫的人生,我来了!”

白天黑夜,茶香四溢。带着一手伤,每天与火来一番较量,茶村各个山头集训点的年轻人因炒茶相识相知,乐此不疲,让学炒茶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新风尚。

祖宗手艺谁接棒 传承之路,挑战自我

西湖龙井茶,狮龙云虎梅,一芽一叶,五分天下。

因为不同的含水量、炒制时间、手法,碰撞出了个中奥妙。一场温度与茶叶分寸感的对决,幻化出了每位大师的独门绝技。

“手工炒的茶,比机器炒,速度虽然慢,但是贵在有灵魂。出自不同人的手炒出来的茶,各种滋味与层次,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茶有意思的地方。”

在满觉陇村炒茶大师唐鹤军的家中,从没有炒茶机器,几十年如一日。在这些大师手上,茶之味变化万千,每一锅茶都无法复刻。独一无二,这也是手工茶价格昂贵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手工茶,如今西湖景区各个茶村还坚持在做的人,却少之又少。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缺失。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打破了西湖龙井茶以村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改为包产到户。上世纪90年代,许多茶村人走出了村子经商创业。再加上近十几年来机器炒制的风行,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面临技艺断层。大师高坐,大门紧闭。武功绝学,等待传承。

“2年杀青,3年辉锅,6年基本能独立成型,至于能不能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路还很长。”对于西湖龙井茶的未来,唐鹤军一直有着担忧。“这门手艺,要说苦那是真的苦,你说谁每天想和200℃的锅子打交道。”

西湖龙井茶闻名全国,茶叶与炒茶技艺,都是其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我们也不希望以后茶还在,但技艺流失了,那茶村的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了。”大师满怀忧虑,而年轻人始终摸不着那块敲门砖。

“以前基本每个村都是关起门来炒茶,我们想学,其实也不好去找大师们学,现在这场集训,给了年轻人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满觉陇村的陈骏辰说。

如今,许许多多老一代茶农仍坚持在春茶一线,随着年龄渐长,逐渐有些力不从心。

像翁家山的孙小毛奶奶家,这个问题就特别突出。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孙小毛家里分到了三亩茶地。因为丈夫要到外面工作,茶地只能由她来打理。维护茶园、采茶、生火、炒茶、包茶、卖茶……她一个人全包了。从早上三四点起来,往往要忙到半夜才睡下。直到现在82岁,孙奶奶仍然包揽了自家三亩茶地大部分的活,家中无人能够接手。

但其实奶奶的辛苦,孙女孙铭妍都看在眼里。今年,她也报名了炒茶集训班,与名字一字之差的孙妍成为同学。

“奶奶其实这几年身体已经不如以前了。她知道我去参加集训班后,虽然嘴上不说,但看得出她特别开心。现在,我可以把她肩上的担子接过来了。”

孙铭妍说,奶奶还偷偷将她第一次炒出来的茶存了起来,作为留念。“我经常和朋友们说,我在练铁砂掌呢,其实炒茶真的是和自己在较量,只要克服对高温的恐惧,就一定能学得好,炒得好。”

技艺傍身金不换 打通壁垒,对话时代

看到这群年轻人的身影,茶村的老一辈都不约而同感觉回到了曾经那个属于茶的激情岁月。

传承着茶道,亦传承着人道。炒茶集训,不光是技艺的培训,它也是一场关于人心的凝聚。有着自己的个性,又有着茶村人的血性,年轻一辈正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努力从大师们手中,接下振兴家乡茶产业的使命。

如果10年前,跟陈骏辰说起茶,他肯定转头就跑。而如今说起茶,陈骏辰的眼中都是亮光。“年纪小的时候,觉得做茶太苦了。后面我去了日本留学,还想在外面创业。等回到家乡,被村里的小伙伴感染开始接触茶行业,才发现最宝贵的财富不就在眼前嘛,在家乡做事业不是更好嘛!”

从3年前第一次参加炒茶集训,现在陈骏辰已经将炒茶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村里年轻人很多都是高学历或者海归回来的,往往在一起就会碰撞出很多火花。我们都觉得应该齐心协力,把茶村最精华核心的技艺传承下来,再用年轻人的视角与渠道去创造价值。”

炒茶是桥梁,也是一场新老视角的互换。大师技艺与年轻思维不断碰撞,为古老的茶村注入了新生机,也带动了乡村共富。

正如陈骏辰所说,传承学习给予了他们更多对于茶的思考与灵感。去年,他就与“香二代”朋友周科羽,一起开发了以宋韵为主题的“茶+香”联名款龙井香膏,希望通过有意思的周边产品,让家乡的茶文化,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周科羽祖上是南宋香药局的,那天我们聊村里茶末销路的问题,与他一拍即合,一起研发了这款宋韵香膏,给予西湖龙井茶更多表现形式,赋予其宋韵之美,没想到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今年,陈骏辰还参与了多个茶文化集市,现场为大家展示了炒茶技艺,让这片“金叶子”,走到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随着年轻一代学茶之路的崛起,他们也慢慢开始在全市炒茶大赛中崭露头角。一头利落的齐肩发,一双月牙眼,谈话间,灵隐村的朱牝莺颇有些“小黄蓉”的味道。参加炒茶集训,苦练3年,她终于在今年举办的2022年杭州市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以前大家觉得炒茶就是很脏很累的活,现在我们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不一样的风貌,让大家看到炒茶也可以充满美感。”

据统计,截至今年,景区各个茶村已有200多位“茶二代”当家,近2700户茶农中有10%的掌门人换上了年轻面孔。多元化的茶周边产品,为西湖龙井茶吸引到了更多年轻的消费群体。今年,由年轻人制作完成的手工茶也逐渐出现在春茶季上,一场技艺的传承,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价值。

“我们现在也在通过完善各项机制,不断为年轻们打通学习与提升的渠道。”西湖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晨说,除了推出集训以外,今年景区还联系了中国茶叶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参加西湖龙井炒制技艺集训人员,举办茶叶加工工初级(五级)培训和等级认定。这样一来,能够直接打破了原有的资质壁垒,对茶村炒茶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老祖宗留下技艺,给了“茶二代”们一份充足的底气。依靠新视角、新玩法、新创意,他们也正不断蓄积实力,期待为家乡创造更多财富与价值,推动古老茶村的“复”与“兴”,重新迎来属于西湖龙井茶的“黄金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站长微信
QQ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