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国英(中)在工作 这几天,外地朋友带着大学生女儿,时隔近10年再到福建武夷山暑期旅游,孩子直呼九曲溪水越来越清澈,朋友赞叹武夷茶越来越好喝。武夷山水与武夷茶就像血脉相连的母子,相互映衬着武夷山国家文化公园与双世遗地的美丽风景与历史文脉。 去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就来到武夷山,赴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与茶农恳谈。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当时,我有幸在现场为总书记重点讲解茶种植科技与茶制作技艺。总书记对武夷山茶文化感情深厚,还回忆起20多年前到武夷山考察特地察看母树大红袍的情景。 作为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茶产业较之1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涉茶企业2万家左右,其中专业茶企8000家左右,全市从事茶产业的超12万人,超过总人口的50%。而在10年前,全市涉茶企业才1200家左右,专业茶企才300家左右。预计2022年全市干毛茶产量2.38万吨,实现茶产业产值122.16亿元。10年间,武夷茶不仅是当地农民脱贫攻坚的利器,更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这10年武夷茶变化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加大;二是茶科技广泛应用;三是茶文化保护传承,尤其是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与生产性活化利用,重新引领茶生产制作。 2013年起,为加大保护力度,武夷山全市严禁开垦茶山,严控茶园面积,扶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让武夷茶走上优质、高效、绿色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与此同时,武夷岩茶非遗技艺开始引领生产制作。当时,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启动申报,将手工制作技艺作为门槛。10年前,以非遗手工技艺制茶企业不到几十家,现在已超过千家,武夷岩茶的品质与价值大幅提升。活化利用、生产性保护,使非遗技艺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引领武夷茶产业的标杆。 10多年来,我也将最大精力用于非遗技艺的传播传承,撰写的《武夷岩茶的栽培管理与加式制作》向茶农免费发放近3万册,各类培训对象达数万人。我还培养了100多名徒弟,其中刘德喜被评为第二批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今年又有两位徒弟被评为第四批武夷山其他非遗茶类技艺传承人。 如今茶文化已经真正转化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茶文化赋能产业,茶旅融合成为文旅经济的新形态和重要支撑。 今年武夷山暑期旅游发生显著变化,各种茶旅研修等深度游项目越来越多。与此相对应的是,茶旅深度融合,业态更为多样,“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民宿”“茶文化+研学”等,层出不穷,许多茶企也改变过去单一制茶业态,不断延伸茶旅产业链。以民宿为例,景区里各类“网红”茶宿如雨后春笋,由武夷山市文旅局等指导发起的2019年、2020年“醉美武夷·心动美宿”评选活动中,茶主题民宿成为中坚力量。 如今,消费者对于手工制作的武夷岩茶越来越青睐,引领市场发展,让非遗技艺走进生活。茶文化、茶旅游等受到追捧的背后,映照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当代生活的中国非凡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