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网 首页 香讯快报 人物生活 查看内容
回复1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复制链接

王京|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商海跨界文化产业

102417 1 2022-10-31 10:26 发布者: 李洋 原作者: 王鑫扬州晚报-扬州网

“左琴右书”的主人,名叫王京。对于东关街,他打小就非常熟悉。家住跃进桥附近的他,闲下来没事,就会过来玩耍,特别记得东关街有溜冰场,小小少年,冰上驰骋。对于文艺,想必有着优秀的基因。

扬州古巷道,风雅百世存。

从人声鼎沸的东关街,拐进剪刀巷,慢慢就将喧闹落在身后了,这里住着寻常的百姓人家,飘着平常的烟火气息。走到29号面前,推门而入,是一片独立自在的天地。茅草覆顶、流水潺潺、奇石瘦峋、古木斜枝,又有悠悠的古琴声传入耳际,锦袍玉冠的昆曲演员,咿呀呀的,在身前轻飘而过。眼见的,都是一些老物件,唐代的石礅、清代的石鼓,一时间,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处闹中取静的场所,名为“左琴右书”。

王京

“凡人”小传

扬州市沉香艺术鉴赏协会会长、国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左琴右书”空间主理人

“凡人”自述

多年商海沉浮,进入文化空间,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从小爱文体活动

进工厂坚持读书学习

“左琴右书”的主人,名叫王京。对于东关街,他打小就非常熟悉。家住跃进桥附近的他,闲下来没事,就会过来玩耍,特别记得东关街有溜冰场,小小少年,冰上驰骋。

对于文艺,想必有着优秀的基因。他的母亲就有一副好嗓子,一心想着去扬剧团的。王京读书时,家里有一个夏普收录机,他有时边写作业边听音乐,最是喜欢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如同秋日暖阳照耀,身心舒畅。此外,他还是一位体育健将,投标枪的一把好手。

初中毕业后,王京进入了扬州灯具总厂。当时,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进厂上班。王京没有放弃过学习,晚上下班,还会到盐阜路上的夜大读书。他明白,读书是会改变人生的途径。

王京人很聪明,在厂里的岗位也在不断调整,从一开始的杂工,到维修工、钳工,后来开始设计新产品。他经常去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学习新潮灯具的样式。20世纪80年代,他在上海看过一款德国产的空调灯,是将空调隐藏在灯具中。在那个很多人还不了解空调的时代,这样的创新设计,让王京大为惊叹。

王京(中)分享沉香文化

辞职下海做生意

转战了商界多个行当

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成为灯具厂销售员的他,有一次去温州的矮凳桥,那里也有“灯具一条街”。他看到最普通的拉线灯,价格是15元一盏,而在扬州的售价却是60元。如果从温州进货,到扬州售卖,其中利润相当可观。

王京第一次做生意,不是灯具,而是西瓜。一次去山西太原送货,看到当地的西瓜非常便宜,想到灯具差价,他就萌生了贩卖西瓜的念头。回头时,他就将大货车装满了西瓜。真正到了扬州,他却不好意思当街叫卖,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位工厂职工,叫卖西瓜有失体统。西瓜卖不出去,摆着也就坏了,人生第一次做生意,就以赔了3000元结束,这还是母亲给他的钱,他很是愧疚。

王京的性格,就是失败了也要重来。作为年轻人,一心就是向前冲,就想着能让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他干脆辞职下海,做起了生意。

从商贸烟酒综合商店开始,到酒类代理,再到高档服装店。从大水湾到曲江,再到东花园,乃至西区,他开店的足迹遍及全城。从批发到连锁,王京在商业上稳扎稳打,也挣到了第一桶金。

王京为小朋友们介绍琴筝文化

偶然和沉香结缘

在扬州推广沉香文化

和沉香文化结缘,开始也是源于烟酒生意。一次,无意接触到一种沉香香烟。沉香不仅好闻,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对于沉香的喜好,真是属于一见钟情。

从而,他认识了一帮国内热衷沉香的爱好者,陪同他们到越南、柬埔寨,以及国内的海南、厦门等地时,了解到沉香其实是濒危物种,资源越来越贫乏,有着很高的收藏发展空间。为了得到一块上好的沉香,王京曾多次前往越南,一听到哪里有沉香,想方设法都要前往。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王京开始在扬州推广沉香文化。民俗专家夏梅珍每年组织的祭月活动,他都带着沉香积极参加。此外,他还多次举行品鉴沉香的活动,邀请爱好者们前来免费品香打篆。

看到热爱沉香的人越来越多,王京于是成立了扬州市沉香艺术鉴赏协会,现在有100多位会员,大家定期相聚,齐享沉香之美。

“左琴右书”获得江苏“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打造“左琴右书”

获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清雅矍铄的老人,背负一张古琴,来到东关街剪刀巷内定居。他就是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他的到来,用七根琴弦,就唤醒了这座城市对于古琴的悠远记忆,那是《平沙落雁》的清远流畅,那是《梅花三弄》的傲雪怒放,那是《良宵引》的清婉恬静,那是《忆故人》的怅然泪下。刘扬、樊继健、田泉……这些当代广陵琴派的琴人,无不来过这里,驻足,聆听,学琴,演奏。如今扬州城内,处处琴声悠扬,和梅曰强的前来,有着莫大的关联。

当梅先生故去后,这所旧宅也就逐渐破落了。王京经常路过,决定买下来,因为这所旧宅承载着无数琴人的旧梦,他把旧房进行翻新,还将周边颓败的几处老屋,或买或租,连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空间,名为“左琴右书”。原本旧宅也就60多平方米,经过王京的精心打造,扩展为近千平方米。花费上百万元,去装修,去点缀。

走进“左琴右书”,处处可见匠心所在。庭院之中,砌成梅花花瓣的花台,一喻梅花高洁品格,二念梅先生的过去。屋中的桌椅板凳,都是王京从各处淘来的老物件,并改造而成。身处其中,四面皆景,古朴古香。

因为梅曰强的名声,各地琴友纷至沓来,几年以来,前来的琴友已有6000多人。

不仅有古琴,这儿的文化空间凝聚了12人规模的专业培训教师团队及传统文化展示团队,涵盖洞箫、香道、昆曲等多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这些课程不少是公益免费的,几年以来,前来上过课的文艺爱好者们,达到数千人次。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接纳,使这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扬州市淮左箫社、扬州市青年昆曲爱好者协会、扬州市名人书画院、个园社区党支部等组织先后落户。幽深的小巷里,常常是笔墨飘香、雅韵清扬、书声琅琅。《跟着“非遗”游扬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维衡先生的古琴艺术专题节目、扬州市“苏东坡与扬州”平山堂雅集、扬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非遗悦心·古琴专场等活动,也都选择了这里作为录制地点。“左琴右书”还荣获了扬州古城传统民居修缮利用优秀范例、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王京的身份也从一位商人向一位文化人进行转变。他还在筹划打造沉浸式小剧场、古琴制作展示基地、箫笛展示场景,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趣的“左琴右书”,正在慢慢呈现在古城之中。

对话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记者:您以前是做生意的,也做了很多年,现在转投文化空间的打造,您觉得自己的身份是商人还是文化人?

王京:应该是两者兼是,我的生意现也还在做着。说句老实话,文化空间的打造是需要投入,并且是不停投入的,而且短期之内,看不到回报,这就需要我“以商养文”。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记者:文化空间投入甚大,也暂时看不到回报,为什么还要坚持?

王京:我相信文化事业不仅浓缩着过去的辉煌,更会在未来大有可为,文化事业不能仅看眼前,更要学会等待,我对文化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我也是想给子女做个榜样,为扬州做点实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站长微信
QQ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