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已过,天气日渐寒冷。不知你是否体验过今年冬天骤然爆火的“围炉煮茶”? 同三两好友一起围着火炉,煮上一壶茶,再烤上柿子、橘子、红薯、花生、红枣、板栗等水果零食,举杯慢饮,促膝长谈,仿佛就能“邂逅最雅致的温暖”。 其实,“围炉煮茶”古已有之,且在古人的生活中只是一样寻常事。在它如今的火热背后,是悠久的茶文化与涌动着的新中式潮流的交融互济。 图源网络,下同 茶文化与新中式潮流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被艺术化了的物质载体。 一开始,茶对人的功能体现在其实用价值方面。古代,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头百姓、挑夫走卒,都有饮茶的习惯。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时,茶益智清神、性平味苦的自然属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相结合,被注入了文化内容,承载起精神和社会作用。 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饮茶的习惯略有不同。在中原地区,唐朝以前,生叶煮饮是人们最普遍的饮茶法;唐朝时,茶以团饼为主,经炙烤、碾罗成末,投入沸水,被称为煎茶法;到了宋朝,点茶法一时流行,即将茶碾成细末,置于盏中,以沸水点冲;明朝以后,干茶泡饮逐渐成为主流。 “围炉煮茶”对古人来说,只是一件寻常事,苏东坡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描述了雪天煮茶的场景。但从形式上来说,现在流行的这项活动更像云南地区的“火塘烤茶”。在火炕上慢慢烘烤土陶茶壶,然后放入茶叶,激发茶的醇厚焦香后,再加水沏茶。一家人围坐在火炕边,配上饵块,边喝边聊就是云南人重要的传统生活日常。 在近现代的硝烟和贫穷中,国人将茶这样的非必要的存在暂时放置到了一边,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也在西学东渐和现代化演进中被遗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深刻内涵和民族意义的传统文化,才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新中式潮流”已然成为“Z世代”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方式,更彰显着具有东方韵味的审美旨趣的回归。 而茶文化,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今夏热播的《梦华录》对宋朝茶道文化的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茶文化的兴趣。“围炉煮茶”简化了古人的茶道流程,没有什么门槛,也更加随性,是年轻人感知茶文化的简易途径,自然能够得到热捧。 仪式感加成与雅俗认知 喝茶一直被叫做“品茶”,常伴以清净、自然之感,但“围炉煮茶”讲究的是热闹、温馨,参与打卡的大多都是年轻人。其中,一部分人对茶叶和茶文化说不出个所以然,也不把喝茶当做主要目的,甚至可以把茶替换为红酒、咖啡。 说起“围炉煮茶”,“雅致”是一个很常见的形容词。对许多参与者来说,这项活动首先承载的是社交需求。在后疫情时代,人们与亲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社交需求进一步加强。相比于其他户外活动,“围炉煮茶”意蕴悠长,更能让人体验到冬日的岁月静好。 其次是仪式感、氛围感和高级感加成,这是年轻人追求的“颜值经济”的必要内容。从去年冬天的滑雪、今年夏天的露营,到现在的“围炉煮茶”,都是人们表现精致生活的方式。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各种提供“围炉煮茶”服务的茶馆、咖啡店、餐馆,都会使用古香古色的茶具、器皿,搭配书法、国画、插花、折扇等中式装饰元素,在营造暖冬氛围感的同时,让顾客有良好的拍照体验。此外,小炭炉、铁丝网盘、粗陶茶罐,还呈现出反璞归真的慢生活样态,能够打造出和谐自洽的“松弛感”。以上这些都代表着复古、怀旧、小众、不通俗、高品位,能够与大众消费者分隔开,自然也就是“雅”了。 在文化领域,一直存在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分,但人们对雅与俗的认知是可以转换的。俗文化来自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经验被升华才能转变为雅文化。能够由俗向雅、由雅及俗的文化,才是充满活力的。 回到“围炉煮茶”上,这项活动如果想得到持久发展,就不能只停留在跟风蹭热度、网红元素堆砌和所谓“高端”“精致”“雅致”的宣传上,否则只能是“一时之热”。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风口,从业者更应该做的是——化小众为大众,让饮茶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袭古创今,打造茶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