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香道,是运用天然草木、动物类香氛物质作为主要材料,通过炮制、配伍、窖藏等工艺完成香制品的传统技艺。 由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第二团支部主办、新闻学院文艺部承办的“以香载道,以香明德——传统香道制作技艺进校园”活动于近日举行,虹口区“传统香道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高晴老师来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香道文化体验课。 首先,高老师做了精彩的科普讲座,带领大家回溯香文化的历史。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也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历史上最早的香炉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当时香制品只用于陪葬和祭祀,并未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先秦时期,人们开始佩戴香囊——当时人们戴香囊也不以享受芳香气味为目的,主要是为了驱赶蚊虫。现在推测起来,可能是古人在用草木生火加热食物的时候,闻到了一些植物燃烧时的气味,并发现这种气味可以驱散蚊虫,于是将其专门做成香囊佩戴在身上。《楚辞》中有一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就包含了很多当时常见的香料。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用香料植物形容人的高尚品格,香文化变得愈发流行。 高老师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和器物,向同学们介绍了丰富的香产品。曹操曾送给诸葛亮的三斤鸡舌香,以杨贵妃命名的“杨贵妃帐中香”,《红楼梦》中薛宝钗吃的冷香丸……香文化出现在历史的角角落落,而我们平日里鲜少留意这些地方。作为传统香道制作技艺传承人,高老师一直奔走在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线。 高老师专门提到,香道制作的内涵,比现在的人们熟知的“篆香”要丰富很多。“打篆香”这件事是个技术活,却不能算作“技艺”。宋代以来有一种职业——香婆,她们负责帮别人打篆香,掌握很多篆香技术,但自己并不参与香的制作。而现在的“传统香道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罗万象的,不局限于篆香、线香、盘香等很小很小的产品,更不止于香在炉子里燃烧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覆盖配方选择与香制品生产的一整套制香技艺。 接下来到了大家期待的香道制作体验环节,高老师手把手地带领大家制作香牌。看到精美的成品,闻到原料香粉的清香,同学们跃跃欲试。 一起来“沉浸式”学习香牌制作的步骤吧! 1、将三种香粉按比例混合放入小碗中,用手指把香粉搅匀。 2、在碗里加适量水并不断搅拌,直到混合物变成泥状。 3、将香泥块反复揉搓,直到其变成均匀、光滑的小球。 4、将香泥球放入模具,把模具在平板上压紧,刮掉周围多余的香泥即可脱模。 5、脱模后,用牙签轻轻涂抹边缘,对瑕疵进行最后的处理~在通风处静置3日后,再稍稍打磨,就可以收获一块精美的自制香牌! 沉浸在清幽香氛的手工制作中,大家的心在忙碌的期末季里静了下来,每一位同学都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以香载道,以香明德——本次活动以体验之趣传承非遗,让更多同学了解香文化、爱上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