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地处贵州省南部、苗岭山脉南侧,平均海拨997 m,年平均气温16℃,12县(市)均产茶。黔南州所产的都匀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贵州茶中最响亮的一张名片,享有百年品牌历史。近年来,黔南州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遇到了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困难。如何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强、百姓富、乡村振兴,是当前黔南州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黔南州茶产业总体情况 2020年,黔南州茶园投产面积达7.67万公顷,茶叶产量达4790万千克,产值达76.95亿元。夏秋茶产量3240万千克。全州茶园提质增效面积0.89万公顷,创建1.33万公顷欧标茶园、0.67万公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瓮安建中、都匀螺丝壳、平塘大塘、贵定云雾、独山影山5个省级茶叶高效园区。打造3个1.33万~2万公顷产茶县,3个0.67万~1.33万公顷产茶县,31个县万亩茶园乡镇,19个万亩茶园村。674家全州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其中,37家州级龙头企业、40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出口备案登记企业80家,通过SC认证企业78家。 2 黔南州茶产业发展优势2.1 茶叶品质优异 宜茶土地面积16.67万公顷,所产茶叶中水浸出物、茶氨酸等平均含量均高于国标。黔南州本地种特别适合制作高档名优绿茶,地方种所制都匀毛尖内含物质丰富,春茶中与绿茶品质紧密相关的水浸出物、黄酮氨基酸、生物碱、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春茶水浸出物含量平均高出国家标准8%以上,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出对照样6%以上。 2.2 历史文化深厚 黔南州各族人民种茶历史悠久,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黔南一直作为朝廷贡茶出产地之一,至今每年春茶采摘时节,都有举行祭茶神的习俗。 2.3 品牌优势突出 都匀毛尖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名茶,明朝崇祯皇帝将它命名为“鱼钩茶”;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斩获金奖;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名“都匀毛尖茶”;1982年,喜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2009年,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指定为“中华老字号”产品;2010年,成为中国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和联合国馆的指定用茶;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揭晓,都匀毛尖以35.28亿元的品牌价值居于榜单第10位,较去年增加2.38亿元,增幅7.23%。 3 黔南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1 资金不足 由于州县财政资金不足,资金整合力度不够,部分扶持政策不能有效落地。 3.2 茶园管护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茶园的草长得比茶高,茶芽瘦弱、施肥不足、修剪时间及深度不合理、新茶园建设开垦定植不规范、茶园生态单一、套种过少,导致虽然茶园面积大,但可采茶园面积有限,效益不足,茶园的产出、经济效益与之并不相称。部分茶园基础设施薄弱,管护水平低,施肥、除草、用药等技术措施不到位,部分茶树老化,茶园的产出率、茶农劳动生产率不高。 3.3 采摘机械化水平低 因山地、丘陵等地形原因导致黔南州茶园集中度偏低,采摘机械化水平低,原料和加工附加值偏低,茶园开发利用不足。大部分加工企业同科研院所无联系或合作不紧密,无自有科研机构,科研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够,科技含量较高的茶叶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产业附加值不高。 3.4 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茶叶电商与发达地区相比,起步晚,发展慢,投入不足,因对电商的运营不熟悉,推广力度不够,很多网站形同虚设,没流量,产品无人问津,建好的店铺没有发挥作用,再加上产品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形成了“僵尸”网店。此外,每到春茶采摘期,很多外地的茶商到都匀收茶青,有的甚至收购成茶,然后贴上别的品牌商标在市场上销售。不仅损害了“都匀毛尖”的商标权,其品牌形象及产业化发展也遭受挫折。 3.5 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 企业缺少向银行进行抵押的权证,茶园、茶厂权证办理较困难。茶产业用工成本、原料成本、加工及包装成本有所增加,利润空间收窄。 3.6 技术力量薄弱 州县茶产业技术人员被各部门和其他产业专班抽调现象较多,现有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全州茶产业技术需求。 4 黔南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4.1 政策升级 把贯彻落实好国发2号文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黔南州“四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主攻“四化”(全力以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全力以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全力以赴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全力以赴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部署安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产业兴旺”主抓手,把茶产业打造成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已颁布《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立法保护,把茶产业打造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州级财政和重点县拟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其他县每年安排5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州级计划每年整合2亿元以上项目资金用于发展茶产业。并计划在良种繁育补助,加工企业以奖代补,新建茶园基地和加工厂房贷款贴息,制茶机器购买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期通过各方面的扶持政策和组织保障,促进茶叶资源整合,增强茶叶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都匀毛尖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2 基地升级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茶叶产业建设,在现有茶园基础上,以茶叶主产地区为重点、以村镇为中心、以销售为导向,通过换植改种、改造树冠、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茶园先进改良技术措施和逐步完善茶园水、电、路及气象服务等设施配套,创建一批标准化茶叶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国家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资金、退耕还林等政策,将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补偿金和管护补助等项目资金向茶产业的对应项目倾斜。加快茶园认证标准化,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有机茶、地理标志认证,逐步实现全州全面生态化茶园。加强地方群体种和鸟王种等品种选育,构建较完善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以集中连片面积13.33 hm2以上的茶园为起点,在全州持续推进应用生物农药、杀虫灯、生物天敌防治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不断强化植保队伍信息化建设。加强茶园投入品管控,开展茶叶常态化抽检,将农残检测数据与扶持政策挂钩。 4.3 加工升级 持续开展茶产业招商引资和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引进、培育一批茶叶龙头企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扶持州农投公司、州供销集团等国有平台,通过优惠政策措施、人才资金协调等方式引导企业增资扩股、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壮大经营主体实力,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以“干净茶”为目标,以清洁化和标准化为发展方向,逐步淘汰改造落后的加工设备,快速拉动茶叶加工升级。以春茶和夏秋茶共存原则,大力开发研究夏秋茶叶延伸品。以重点大型企业和企业加盟为核心,推动茶叶初级、深度、精细加工分离,形成加工数字化、管理机械化、拼配数据化的生产模式。开展黔南州茶叶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黔南州涵盖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宣贯和实物标准样发放工作,指导企业对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实现全程标准化。 4.4 销售升级 应把握形势,扶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高都匀毛尖茶的国内外市场覆盖率与占有率。持续深化与中粮集团、八马茶业等大型茶业公司的合作,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主攻“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积极开拓以西安、济南、哈尔滨等为主的“三北市场”(西北、华北、东北)。进一步扶持州内茶企开展自营出口业务,抢抓“一带一路”和都匀毛尖茶已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发展机遇,对标欧美、日韩、中东等国际市场,进一步开辟俄罗斯、摩洛哥、日本等出口茶市场。加大与知名品牌电商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网络销售渠道,支持鼓励茶企发展直播带货销售,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建立健全茶叶市场开拓奖补机制,州级每年安排一定产业化资金用于奖补销售示范企业。 4.5 品牌升级 围绕进一步提高都匀毛尖茶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强都匀毛尖茶官方网站建设,茶产业管理部门持续信息发布、新闻宣传、重大活动专题展示、品牌多媒体宣传、质量安全认证、跨区域合作等信息化。组织开展“都匀毛尖茶”推介活动,每年持续举办“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都匀毛尖·平塘甲茶—贵州春茶第一壶”“斗茶大赛”等活动,组织多人次参加国际茶文化节、茶产业博览会。与《当代贵州》《贵州日报》《贵阳晚报》《黔南日报》《贵茶》等主流媒体合作,依托其优势宣传平台。同时利用新型网络,如抖音、快手、视频直播等,分阶段、按步骤、有计划、专题式地对黔南茶产业进行深度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大对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通过广告、新闻报道等形式宣传都匀毛尖公共品牌,助推“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 4.6 茶旅融合发展提升行动 充分利用中国茶文化博览园、都匀毛尖茶城、瓮安欧标茶旅小镇、“中国天眼”平塘科普茶文化园等文化设施平台,结合都匀毛尖茶特有的领袖文化、红色文化,以生态茶园为载体,提升茶旅融合配套服务能力,探索“以茶助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模式,推进茶旅融合标准制定与应用,积极推进都匀毛尖“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茶文化“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活动,进一步促进全州茶文化的培育和培养,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实现产、城、景互动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周潇潇(1989.5-),女,贵州省黔南州农业农村局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贸易工作。 来源:《特种经济动植物》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