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化天南
经过前代的积累和明初统治者的提倡,儒家伦理的权威性在明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学大盛,儒家思想作为正统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士人之间砥砺名节、刚直不阿是普遍的风气。
明代的广东正式进入中原视野。朝堂上,参与“大礼议”的广东籍名臣霍韬、方献夫等人积极推动乡约和宗族的建设,将儒家伦理从上层普及到民间及社会各方面。地方上,岭南大儒黄佐倡导修建祠堂,将岭南历史纳入传统中国的一部分。学术上,陈白沙(1428~1500年)“心学”的确立,使得岭南文教大盛,讲学蔚然成风。岭南学术在明代开始迅速崛起,广东从岭外“蛮烟瘴雨”之地,逐渐变为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
■ 岭南大儒陈白沙,名献章,明儒心学创始人。
书院与学派
明初,岭南大儒陈白沙在家乡设馆授徒,影响之大及于全国,世称“江门学派”。“江门学派”与由大儒王阳明创立的“姚江学派”并称为明代两大学派。陈白沙,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明代理学家。他是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故世称“白沙先生”,亦称“陈白沙”。陈白沙是明儒心学的创始人,也是岭南唯一从祀孔庙的人,被称为“岭南一人”。
“江门学派”提倡“以自然为宗”“学贵乎自得”的思想。“自得”,是将学术与做人相结合,要求学人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人格。这种倡导独立思考的开放学风,颇具岭南特色。
陈白沙的高足湛若水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湛若水对老师陈白沙可谓尊崇备至,凡足迹所到之处,必建书院以祀陈白沙。他不仅在广东西樵山建有云谷书、大科两所书院,还将书院建到了南京、湖南等地。此外,广东名儒霍韬、方献夫、黄佐等人也纷纷创办书院,讲学之风盛极一时。明代广东书院数量之多,已占全国30%,仅次于江西、浙江,居于第三位。
■ 《陈献章种蓖麻诗草书卷》。
书院是社会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宋代朱熹创立的。明代的书院具有学术研讨与传播的性质,是明代学术主流。书院授课形式往往是学者们的学术讲座,讲学内容也并不局限于科举考试,而是更多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修身养性,以及治学方法。在这种讲学体制下,各地方逐渐形成不同学派,分庭主教。有明一代凡书院集中之地,必曾有过文化的辉煌。
明代学术思想多元,在理学之外,尚有“实学”一派。“实学”主要讲求“实用”,提倡“实政”,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明代实学之风是由丘(1400~1495年)开创的。丘,字仲深,广东琼山(今海南琼山)人,经济学家,明代以尚书入内阁(即实际上的宰相)第一人。他所著《大学衍义补》一书,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所倡导的国家经济观,主张“以民为本”,上层统治者要了解百姓的日用饮食,民富则君富,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 唐张九龄著,明丘辑《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明嘉靖十五年(1536),湛若水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