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网 首页 香讯快报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回复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复制链接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

152795 0 2023-8-16 21:29 发布者: 李洋 新京报/大美V视

广东地处岭南,文教晚起于中原。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广州跻身商业大都会。至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接近,出现了大批学者和文人。


僧道交游

 

明代是儒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时期。明代文人有一个显著特征—虽多以儒者自居,但往往兼修佛、道。

 

广东是佛、道圣地,安期飞仙、葛洪炼丹、慈航普度,这些发生在岭南大地上的宗教传说和罗浮山、西樵山的五百零四峰以及遍布其中的寺庙道观,一起飞入了文人们的笔下。岭南文人在“雨叶菩提树,天花蒲林”中交游名僧、方士,相与论道讲经。

 

广州白云山的山涧中多生菖蒲,在该地流传着“安期生食九节菖蒲成仙”的传说。菖蒲因其清洁、雅净的风姿,为文人所钟爱。宋代苏东坡就将其作为盆景置于案头,并称赞它“忍寒苦,安淡泊”。菖蒲亦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道家就有服食菖蒲以修仙的成说。旧时以农历七月二十五为安期生升仙的日子,粤中文士在每年的这一天相率游蒲涧,濯濂泉,洗去污浊之气。“蒲涧濂泉”也成为历史上的“羊城八景”之一。

 

明代“心学”的发展,促进了佛教的昌隆,文人参禅之风盛行。天然函禅师(1608~1685年),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又号瞎堂。他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后会试落第,于庐山归宗寺削发为僧,法号函。函禅师曾在广东及江西地区弘法,道声远播,使广州海幢寺、番禺海云寺、罗浮山华首台、丹霞山别传寺等庙宇成为一时名刹,后被尊称为“天然和尚”。举人出身的天然和尚,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度的修养。以他为核心的“海云诗派”,囊括了岭南三大家在内的众多僧俗诗人,作品洋洋大观,极一时之盛。同时,天然和尚及其门下弟子中十余人亦雅擅书法,世称“海云书派”。

 

 

■ 《天然函行书轴》,明代。

 

曲艺的兴盛

 

有明一代,能够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一代之文学”,无疑是叙事特征显著的戏曲、小说。“粤俗好歌”,明宣德年间,南戏传入广东,当时便有《金钗记》《琵琶记》等剧目流传。明中叶后,昆腔传入,这种由江浙一带士大夫阶层所主导的曲艺,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很快便在广东文人中流行开来。广东名士陈子升在其诗作《昆腔绝句四首》中写道:“苏州字眼唱昆腔,任是他州总要降。含着幽兰辞未吐,不知香艳发珠江。”

 

“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木鱼歌”为明末开始流行于珠三角的粤调讲唱文学,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记载其演出盛况。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名为“木鱼书”。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在其后的发展中,木鱼书也对昆曲名剧进行改编移植,将原本典雅深奥的曲文变得更为通俗,人物形象也随之更为岭南化。如木鱼书《牡丹记》中的杜丽娘,便比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为利索爽朗,也更少内心的重负和徘徊。

 

燕闲雅艺

 

明代的文人因为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繁华城市生活,这使得他们不必隐居山林就能享受闲逸之乐,一方书斋、一处园林,就能开辟出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景。习字、作画、品茗、弈棋、焚香、抚琴、静坐、清谈……种种雅事,无不精心从事和布置,文人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得到了细致的舒展。

 

 

■ 白玉透雕莲花杯,明代。

 

1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微信扫一扫手机浏览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