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这里长夏无冬,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史籍记载黎母山是产沉香最好的山头,黎族人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二十五史正史之《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缴:边界),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这说明海南岛在当时为祖国辖区荒远的边界。 海南岛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国最南端。海南岛自南往北横跨热带和亚热带交接处,处于北纬19度,年平均气温24.5度,属于湿润热带地区,是沉香树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北纬19度线横跨琼中和盛产优质沉香的黎母岭,五指山两大山脉。 海南沉香,古时称为“崖香”,又称“琼脂”,自古以来享有盛誉,被公认为众香翘楚。沉香之所以神奇,在于它的难得,并不是所有的沉香树都能够结出沉香。只有经过雷击、虫蛀、风摧等自然因素,或刀砍、锯断、钻洞等人为因素影响,沉香树会受伤,然后伤口处会渗出汁液与香树的白色木质纤维以及侵入的真菌互相作用,若干年后会慢慢转化成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油脂,最终形成沉香。虽然同属沉香,但海南岛所产沉香的树种属於瑞香科白木香树与越南的瑞香科蜜香树,印尼的鹰木香树所产进口沉香在香味上有所不同。 史籍中的海南沉香 海南岛产香的历史距今已经有1500年了,从历史各文献记载来看,海南岛产香纪录最早可追溯晋时任昉《述异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异香,往往不知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十里香也”; 钦定四库全书香学典籍《香乘》记载:“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隋炀帝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海南诸国……”海南沉香又名崖香、琼脂,既是珍贵药材又是极品香料。“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盛赞海南沉香为天下之冠,不独蔡绦,被贬海南的苏轼,以及丁谓、李时珍、屈大均、赵汝适、李焘等古代名人都对海南沉香情有独钟,认为其“超然不群、金坚玉润”。北宋年间,宰相丁谓被贬为崖州司户,在琼两年间,他接触和了解琼南风物,对崖州的沉香推崇备至,曾专门为海南沉香著书立传,名曰《天香传》,流传至今,传曰:“琼管之地,黎母山酋之四部境域,皆枕山麓,香多出此山,甲于天下。”《虞衡志》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环岛皆有之,又以出万安(今万宁市)者最佳……香尤籍蕴丰美……焚少许,氛翳弥室。 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民无用物,珍怪是殖。播厥薰木,腐余是穑。”说的是当时海南居民以沉香交易换取生活所需,以及当地居民砍木采香的情景——将香木砍倒,数年腐朽后,所剩不烂的心材就是沉香了。清代著 名诗人屈大均游经海南岛,对海南沉香情有独钟,在《广东新语》中不惜笔墨记录海南采香盛况,并称“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也因其出名,海南沉香成为早期海南与大陆内地贸易的重要货物,在海南的贸易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宋、元、明、清时期,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北宋丁谓《天香传》记载:“閩越海賈,惟以餘杭船即市香。每歲冬季,黎峒俟此船至,方入山尋採,州人徙而賈販盡歸船商,故非時不有也。”意思是说每年冬天海南黎族人民等余杭的船来了就上山采香,然后把香都卖给余杭来的船商。丁谓在天香传中认为海南沉香以黎母山最佳,比国外香和广东香都好,裴鸮告诉他说:“海南岛的地貌,以黎母山为首,四方部落酋长的领地皆靠近此山麓,香料大多产自这片山林,这里出产的香料比其它地区的都要好,为天下第一。”还说:“黎族人不是以沉香为主业,只在冬天采集,最重要的是黎族人不随便砍伐,而是等待沉香自然成香后再采集,这也是海南沉香珍贵与质优的原因之一。” 天香传还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与划分等级“四名十二状”,“名”是对沉香的分级,四名指四种不同品级,“状”则从外观来分类,并分条缕析各种优劣,且从“四名十二状”中,丁谓提出“生香”与“熟香”的分别,这也是历史上首次以沉香生成的方式品评优劣,即自然结香脱落的“熟香”和人工砍伐获取的“生香”,并认为熟香优于生香。“四名” 是沉香(沉水),栈香(沉水浮),黄熟香,生结香。“十二状”中,沉香外观形态独占八种,有乌文格、黄蜡、牛目、牛角与牛蹄、雉头、泊髀、若骨;栈香的外观有昆仑梅格、虫漏两种形态;黄熟香的外观有伞竹格、茅叶两种形态;生结香的外观有鹧鸪斑一种形态。丁谓因其对香料深刻的认知和被贬期间身处于海南岛地利之便,将当时的海南沉香从气味,外观,生成等方式进行分类与品级,为以后香学家研究和品评沉香奠定了基础。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以莫须有的罪名授予苏东坡琼州别驾的虚衔,从惠州流放到儋州,此时离丁谓被贬崖州(公元1022-1025年)已过去七十多年,此时的海南沉香,既是朝廷的贡品又是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且价格越来越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再和以前一样,只在冬季采伐了,一年四季皆有砍伐沉香渔利者,有的商人还重金贿赂黎人为之砍伐。眼睹沉香被「竭泽而渔」,苏东坡坐不住了,他作诗抨击乱砍沉香的行为,诗曰:“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尽管当时海南沉香出产量较大“环岛皆有之”,但是,沉香生产周期长,苏东坡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贪人无饥饱」,无节制的狂砍沉香取利,未来结果不可想象。明清时期,海南沉香采砍更为严重,清康熙时期,崖洲知州张耀士看到沉香被砍严重,冒着被罢官的危险,大胆上书朝廷,请朝廷免去沉香贡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铭枢在《海南岛志》中写道:「沉香中的上品,香味极佳的伽楠香(又称奇楠香),此物现出产已较稀。」到如今,能沉水的海南沉香也是稀上加稀,成为名副其实的珍宝了。曾几何时,琼香香树连绵生长在海南岛的山区和海岸,迎风招展,孕育奇香。却只因有一天与人类相识,便因自己的喜好,付出了即将绝迹的代价。人类何时能够不让其他事物只为自己而生,何时可以也为它们做出一些贡献。我想这样互爱的存在,才是我们人类香火永续的唯一方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