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材炮制】艾叶的炮制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及硬,筛去灰屑。
二、炮炙
1.醋制
(1)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取出,晾干。每艾叶100kg,用醋15kg。
(2)取净艾叶,加醋拌匀稍焖,置锅内炒至微焦,取出,放凉。每支叶100kq,用醋10-15kg。
2.制炭 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晾干。
3.制绒 取净艾叶捣成绒,筛去粉末,拣去叶脉粗梗。
4.酒制 取艾叶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用黄酒喷匀,取出,放凉。每艾叶500g,用黄酒90g。
5.蜜制 先将蜜熔化,沸腾过筛,再加热至起泡呈老黄色,将艾叶倒入,炒至徽黄不粘手为度。每艾叶1kg,用蜜0.4kg。
6.盐、醋、姜、酒制 取艾叶,每500g加入盐、醋、姜、酒混合液120g(2%盐水30g,醋30g,生姜汁30g,酒30g)拌匀或仅用姜、酒,拌匀吸尽后,蒸2小时,晒干即得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焦、醋炒焦、制艾绒等。
2.文献摘录“烧存性,为灰”(《万氏》)。“用米醋洒湿,压一宿,以文武火焙干为末”(《总录》)。“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纲目》)。“调经加醋艾”(《集解》)。“醋炒治其燥偏,酒制益其焰性”(《尊生》)。“煎服宜鲜者生用,或烧炭入女科”(《害利》)。“芳香可以入廊,辛热可以解寒,故生者能理血气,解散风寒湿邪。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生者能散,熟者能守”(《便读》)。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熬(《千金翼》)、炙(《外台》)、烧灰(《千金》)等法。宋代有微炒(《圣惠方》)、醋煮(《总录》)、醋炒(《局方》)等炮制法。元代增加了盐炒(《宝鉴》)的方法。明代则有酒炒(《奇效》)、酒醋制(《普济方》)、香附酒醋制(《济阴》)、枣制(《准绳》)、泔制(《宋氏》)等法。
【总结】艾叶的炮制方法始见于唐代。经历代发展至今,记载艾叶的炮制方法有十余种。近年来各地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艾叶、艾叶炭和醋艾炭。《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有艾叶和醋艾炭。
艾叶经制炭后,其挥发油含量降低。油中所含成分侧柏酮为神经性毒物,经炮制后,大部分被破坏,毒性降低。艾叶制炭后其止血作用增强,但其鞣质含量的变化报道并不一致。提示鞣质可能不是艾叶中唯一的止血成分,制炭过程其所含成分是否发生转化,或有新的成分产生,这有待进一步验证。
艾叶炭的炮制方法自古以来多采用武火清炒至外表焦黑色,喷水灭火星,取出放凉。但艾叶质轻,易燃烧。在炒制过程中,火候不易掌握,造成受热不均,易出现“不及”或“太过”现象,甚至燃烧而“灰化”,且在炒制时产生大量浓烟,对操作人员产生不良刺激。因此,近年来有人将清炒改为砂烫和烘制。特别是烘制法,控制适宜的温度,能保证制品质量,叶片无灰化,成品收率高,且较炒炭法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刺激;较煅炭法可缩短炮制时间,节约能源等。但欲代替传统的炒炭法尚需积累工艺参数,建立客观质控标准。
药理实验表明,艾叶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凝固、抗菌、利胆及清除自由基作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炮制对其所含成分及药理作用有何变化,有待继续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