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或登录,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相信每个啃古代香方书籍的盆友都是十分头疼的。 就像一个黄金板砖,看着金碧辉煌,牛逼哄哄,但当你意识到你是要把它吃下肚子里,而不是收藏起来摆好看的时候,就头疼鱼咧了。
抛开计量单位古今制度不同(这个好解决,直接换算为香料之间的比例即可)的因素,光是许多古代香料名称与今称法不同,或者干脆称法相同却不是一个东西,亦或者干脆失传了等等要命问题,都足以打击新人学习的积极性。
大量的考据考证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有些如今昂贵稀有很难购买得当初标准的、更不用说干脆失传找不到的,这些都让新手朋友一筹莫展。
何况,古今的审美追求都在不停变化,古人所爱之气味也未必是今人全部都会接纳欣赏的。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人传承其实也是百年千年延续的,其间各种勘误、失传、新增、变动与我们如今遇到的难题恐怕好不了几分。香方香典历史记录等等,可以说并不是十分准确,互相矛盾,错误遗漏也是可能的。宋人遥想唐人,明人追寻宋人,清人考证明人,也会有着我们如今的各种疑惑。
可以相信,他们是在用他们自己角度的理解、认知以及偏好重新塑造出他们这个时代的香道。
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完全死扣古书,固执地把古方所说当成圣经盛典一样一字不改执行。
那么就是完全抛开这部分基础,随意任性作死试验自己喜欢的香方吗?
当然也不是。
未及行走,怎能奔跑?
无根之萍,何以筑基?
如上面所说,每代传承应该都是加入当时之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以及“偏好”的,我们理应通过古方作为基础与启发,试验出处于我们自己的香方。然而有什么香料可以合香,香料怎么合会有类似什么样的味道,香料起源追寻,什么香料该怎么样炮制味道更好,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古方打下一个大概的基础。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也不能毫无框架地胡乱试验,否则真的只是在作死,并且浪费时间材料去证明一些前人已经告诉你你会死翘翘的经验。
综上所述,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对于古方里能考据考究的部分,尽量学习,然后和同道交流议论,实在没有结论结果或者结果觉得不符合自己嗅觉审美的,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变动原本的香方。
古法未必最佳,却必有存在道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之经验,化为己用,才是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