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新主题
分享
查看: 129938|回复: 0

【香道文化】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历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复制链接]

【香道文化】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历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ianlee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5-12-7 12:13:19 浏览:  129938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远古石器时代或者更早

            人类对香的喜爱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
            总有些能让人觉得愉悦的气味,让人想要获得,但是最早对带有芳香的材料的追寻,一定具有更实际的目的。在长久的时间中积累的经验,让古代先民们发现了燃烧一些草木可以获得驱逐蚊虫的效果,芬芳花果的食用可以丰富味蕾与营养的均衡。于是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的使用功效被一一挖掘出来,人们逐渐将它们应用于祭祀神明、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
           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三皇五帝时期
         
  这个时期萌芽的医学与药学将香料涵盖在了其中,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积累,衍生出了对香料的各种医药方面的辅助应用。此时产生了一些单方或者复方的香料配在囊袋之中,以人体体味加热散发气味,以求达到驱虫、逐蛇、防疫驱瘟,强身健体的功效。


         夏商周时期

         进入夏商周后,香在祭祀仪式汇总开始逐渐变成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禋祀即点火升烟,以香气祭神。
         此时的香料主要为芳香植物和牲体等植物性和动物性香料,香品原始,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性香料。
         而民间对香木香草有着更为丰富的用法,不仅有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
        《诗经》、《尚书》、《左传》、《山海经》等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

          汉朝至魏晋

           汉代武帝至三国时期,西域各国进贡的香料传入,香料来源扩大,苏合香、鸡舌香、沉香、木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熏香之风在宫庭和上层贵族之中盛行。
          如皇帝的宠妃和贵妇以香汤沐浴、官员上朝要随身佩香,向皇帝奏事还要口含鸡舌香等等。
          汉末至魏晋六朝,佛道两教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此时,具有代表性的博山式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香具方面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汉代,不只熏烧单一品种的香药,还常用多种香药来调配香气。马王堆一号墓就发现了混盛辛夷、茅香等香药的陶薰炉。这种“多种原态香材混于一炉”的香品可算是“早期的合香”(合香,即合成香料,是由多种香料配制的香品,常有特定配方)了。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香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加上宗教盛行,香的使用也逐渐进入普及成熟期。
   此时的海路交通便捷、海外香料进一步被引进中原。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香乘》养1)
       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
         这一时期佛教鼎盛,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香斗、香囊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正是此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宋代
      
      宋朝时,精致的品香仪式为潮流。

  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最具代表性的香具应属瓷制闻香炉。这一时期,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其具有严格的仪规、固定的程式和繁复的香具,香道文化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诸如乳香、沉香、檀香等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合香的配方种类也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香印(宋以前就已出现)、香饼、香丸等繁多的样式,既利于香的使用,又增添了很多情趣。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苏轼与沈括合著的《苏沈内翰良方》等书中都有许多专门的记载。


       元、明及清中叶

        这个时期香事融入日常生活而到达稳定期
    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清末至今

        清末国势衰退,战事四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及西方文化的侵入而进入萎缩期
  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传至清末,终于在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和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
     
      从香文化的起落中可以看到中国从文明的启蒙到经济繁荣稳定的昌盛直至实力衰落后带来的毁灭,今日,中国国家实力的复苏,正是香道文化复苏的基础,没有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任何文化文明都无法保持活力,希望香文化可以在新世纪中获得新生。



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中级会员

77

主题

26

回帖

79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98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