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清三代珐琅彩瓷器的装饰特征

210923 0
香香公主 发表于 2016-1-19 10:15: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发自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或登录,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
    清三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极为名贵的御用器。为康熙时始烧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种新兴手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艺品。永乐时期已有这类制品,由于蓝色以景泰年间为最好,故有"景泰蓝"之称。清早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类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工艺品,国内流行在铜、玻璃、瓷等质地胎子上,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描绘器物形成珐琅彩器,并被称为"铜胎珐琅彩器"、"瓷胎珐琅彩器"等。

  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由于是从铜胎移植而来,尚处初创阶段,彩料掌控尚未成熟,彩料与瓷胎粘合也不佳,故器型小。白胎瓷内壁施釉而外壁素面,在外壁上施珐琅彩后,留下白而不完美,通体复施黄、蓝、红、豆绿、绛紫成为色地珐琅彩瓷。色地有透明与不透明的,注重了色调的烘托效果。纹饰部局遍满通体,在器物面、盖、底部,均有装饰。常在画好的图样上补上较深的颜色表示阴影,时而点上小点辅助装饰,花叶点深纹。运笔工谨,图案部局强调趣味而疏于记实。画面注重西方绘画笔法、技法,如时空、透视、明暗关系等。

  雍正后,珐琅彩瓷器制作更为精进,部分和康熙时色地一样外,绝大多是在精致的白瓷上彩绘。白瓷器从景德镇烧好后送到京城,也有用旧脱胎填白瓷器。雍正珐琅彩瓷器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在白瓷上用珐琅彩料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雍正本人提倡水墨、青绿山水,故此两品种皆有精品。雍正十年提供画稿的有唐岱和画水墨珐琅的戴恒、汤振基。雍正六年指定画珐琅彩花样的有贺金昆。画珐琅的有张琦、周岳、宋三吉等人,谭荣、邹文玉最出色。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发展到成熟时期,脱离了铜胎珐琅画法的模式。画面装饰更为中国化,制作技术达到顶盛。瓷质如白玉,胎骨如蛋壳,且具画苑画风,题句优雅,款识工整。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表现追求瓷本色清纯,色地珐琅彩较少,较多以白瓷釉面上施彩绘制。景德镇盛产如玉白瓷,加之宫中所藏白瓷皆为所用。雍正早承康熙装饰之风,后在图案化装饰、写生式基础上,增加了彩色地开光、翎毛类、山水类题材,有花有鸟,画配题诗、写意画面、朱红印章、书诗画为一体,瓷画与纸画渐近,形成雍正时独特艺术风貌。

  乾隆期珐琅彩瓷器画面有完全仿西洋画,有些画面题材增多。所用白瓷也为造办处上等货,乾隆十八年造办处档案:"白瓷盘一件、白瓷暗龙盘一件传旨着交珐琅处烧珐琅,填白盘碟大小一百卅件、填白大小二十八件、交珐琅处烧珐琅。"这些珐琅瓷器产量不大,完全由清宫廷垄断。雍、乾珐琅彩瓷器,有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与图案、题款相配合。清乾隆珐琅彩芙蓉、鸡纹玉壶春瓶,瓶口撇小,长颈,腹下丰满,圈足。胎薄釉润。颈部以蓝彩绘上下蕉叶纹,腹部绘山石,石后三株芙蓉花,周边绘小野花,两只稚鸡相依偎,窃窃私语。瓶上有诗"青扶承绿,红妥出阑枝".器物制作精细,胎质细腻,用彩浓淡适宜,花卉鲜艳逼真,禽纹生动形象。诗画结合,具文人画工笔情趣,代表了乾隆时期制瓷最高水平。

  现存清宫珐琅彩瓷共约五百余件、两百多个品种。这种文化受世界文化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我国与世界陶瓷工艺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种,清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现当代我国陶瓷艺术学术理论及实践的重要基础与发展的参考资料。本文再次提及珐琅彩,旨在引起学术界、艺术界对其重视,同时其对当今陶瓷艺术界不无启迪之用。

传播中国香文化 · 弘扬民族正能量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站长微信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