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广东东莞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群星璀璨,绘画之盛,蔚为大观。吴道子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与此同时,佛道内容经南北朝画风的渗透融合,至唐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集中表现在吴道子笔下的释道人物身上,便产生了宗教艺术与“吴家样”的完美结合。《天王送子图》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筋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
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
第三段即《释迦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谒见自在天神的情景。
在此画中,除了线的运动外,人物眼神也透视出内在心理的虔诚与中国传统理想君王形象的端庄。他善于使形象达到“守其神,专其一”,以致“窃眸欲语”,显示了高度技巧与功力。
这幅作品的描绘技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画面布局上,将人物分组安排,使块面产生大小、松紧变化,而组与组之间又相互关联、照应二是采用对比手法来烘托主题。三是画面线条极富特色、线条的轻重节奏与粗细变化,使线条具有动感与生命力;四是作品不着颜色,以“墨踪为主”,改变了传统重彩画法,为白描画、水墨画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天王送子图》中,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等人“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开创了兰叶描。 此卷开创了中国宗教画本土化的新时代,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教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726
1
2317